新华字典例句「小孩是累赘」引争议,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称「只表达社会现象,不具倾向性」,如何看待该回应?

近日,《新华字典》第12版中“累赘”词条的例句“小孩是累赘”引发舆论风波。商务印书馆回应称该句“仅表达社会现象,不具倾向性”。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自1950年由叶圣陶、魏建功主持编纂起,便承载着“为新政权提供普及性工具书”的历史使命。当这句看似中立的表述遭遇教育伦理的审视,争议背后实则是工具书价值导向与儿童教育责任的深层碰撞。

历史基因:从“新社会需求”到国民字典

1950年5月23日,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急调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魏建功筹建“新华辞书社”,启动《新华字典》编撰。这项工程被定义为“新形势的急需”——新政权亟需一部由“自己人”编写的普及性字典,服务“新社会”的读者群体。正如史料所述,字典的诞生不仅是语言规范需求,更暗含意识形态建构的使命。商务印书馆则自1903年便编印小学“最新教科书”,创刊《绣像小说》,其百年教材编撰史与《新华字典》共同构成中国教育出版的基石。

争议核心:中性表述遭遇教育伦理铁律

争议焦点集中于例句的受众特殊性。商务印书馆拥有逾百年小学教材出版经验,深知《新华字典》的核心使用者是“小学生尤多”的群体。教育从业者尖锐指出:“小学生时代,价值观是正在形成的脆弱阶段。”当孩童查阅“累赘”词条时,例句“小孩是累赘”可能被直接解读为字典背书的真理。尽管出版社强调“不具倾向性”,但工具书对儿童的语言输入具有权威暗示性——这与教科书“传递社会共识”的传统职能形成张力。

出版伦理:商业机构的社会责任边界

商务印书馆的回应凸显出版行业的认知困境:将字典定位为“社会现象记录者”,却忽略其教育场景中的角色异化。历史表明,该馆1903年首版小学教材时便确立“教化启蒙”功能。当同一机构出版的字典在课堂流通,其例句选择实质上参与儿童价值观塑造。有批评指出:“工作人员回应的态度,折射出对教育特殊性的漠视。”若工具书仅追求语言现象的“客观收录”,却剥离教育场景中的价值引导责任,无异于放弃出版机构的文化使命。

重塑共识:在语言规范与教育守护间寻找平衡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工具书功能定位的世纪之问。当《新华字典》从1950年“新政权文化武器”演变为当今国民教育基础设施,其编撰逻辑亟需双重升级:既要延续语言记录的科学性,更需建立儿童保护的伦理屏障。可借鉴其教科书编撰传统——1903年《最新教科书》选取的例句均符合“童蒙养正”原则。今日争议恰是重审出版伦理的契机:在字典中增设“使用场景提示”,区分成人用语与儿童禁忌;建立例句伦理审查机制,让语言规范与教育使命不再对立。

一句“累赘”的争议,暴露出文化基础设施的现代性困局。当商务印书馆以“社会现象记录者”自辩时,民众却在用百年教材出版传统审视其责任——工具书从不是价值中立的旁观者,尤其在儿童握紧它的时刻。从叶圣陶“为新社会铸器”的初心,到今日课堂里的查字典声,这份沉甸甸的使命要求出版者永远站在孩子这一边。毕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未来的温柔托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