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与越南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宣称越南将对美开放“零关税市场”,换取美方对越商品20%的基础关税。然而越南通讯社中文官网仅披露双方达成《关于越美对等、公平与平衡贸易协定框架的联合声明》,越共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通电话的新闻占据头版,未确认协议细节。这场被特朗普称为“巨大合作”的突破,实则暴露小国在贸易战中的脆弱性,更折射出全球贸易体系面临的重构危机。
一、框架非协议:美越声明的本质差异
1.1 技术性文件的战略模糊性
根据越南通讯社官网(zh.vietnamplus.vn)披露,美越谈判仅就协定框架达成一致,需后续技术性谈判方能落地。参考此前美英谈判案例:5月8日达成框架,6月18日才正式签署协议。当前框架内容极为有限——越南承诺为美国大排量汽车等商品提供优惠准入,美国则削减部分对越商品关税,但维持技术出口限制。这与特朗普宣称的“零关税全面开放”存在显著落差。
1.2 官方表述的微妙错位
越南声明刻意回避特朗普公布的条款(如20%基础关税、40%转运关税),转而强调两大核心诉求:要求美国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影响反倾销诉讼),并解除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越方通稿反复使用“对等谈判”表述,却未直接回应美方提出的市场开放要求,暗示协议实质不对等性。
二、越南快速妥协的深层逻辑
2.1 经济依存度下的生存策略
越南对美国贸易依存度高达23%(2024年数据),远高于其与邻国贸易占比。当特朗普4月宣布全球加征关税时,越南是首批提出对美实施零关税的国家。其妥协速度反映小国面对超级大国的现实困境:综合国力与军事实力悬殊,使越南缺乏“从实力出发谈判”的资本。
2.2 拖延战术中的角色转换
初期越南迅速妥协后,因中日欧盟等国强硬表态而暂缓进程。随着7月9日美国对等关税延期截止日临近(4月9日宣布延期90天),越南被迫接受框架协议换取缓冲空间。正如欧盟匿名官员透露:“美方提出方案旨在达成原则性协议”,框架成为各国应对关税威胁的标准化操作。
三、全球贸易博弈的连锁反应
3.1 7月9日大限前的多米诺效应
美国财长贝森特6月明示:对“正在真诚谈判”者可能延后关税截止日。越南框架协议触发示范效应——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料将在7月9日前效仿签署类似框架。这种“先框架后细节”模式,既满足特朗普“宣布胜利”的政治需求,又为各国争取分析美国6月通胀数据的时间,以测算其关税承受上限。
3.2 各国策略分化图谱
英国:已实质性妥协
加拿大:强硬与妥协间反复摇摆
欧盟:表面强硬但寻求局部豁免
日本:延续战略周旋路线
这种分化映射战国式“合纵连横”格局,核心矛盾在于:各国既需避免贸易战冲击,又不愿牺牲产业核心利益。
四、不平等框架的潜在冲击
4.1 零关税换20%关税的失衡结构
若按特朗普宣称条款(越对美零关税,美对越征20%关税),越南将成为首个对美国全面开放市场却仅获部分关税减免的国家。尤其40%转运关税条款,直指越南“转口贸易枢纽”的定位,可能重创其电子、纺织业供应链。
4.2 市场经济地位博弈的凶险性
越南将美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列为优先诉求,因现行“非市场经济”标签使其在美反倾销诉讼中处于绝对劣势。但框架未明确此点,暗示越南可能以市场开放换取美方口头承诺,陷入新一轮谈判陷阱。
(总结)
越南的快速妥协,本质是经济依赖与战略求生催生的被动选择。这份框架协议既非对等条约,更非终局方案,而是全球贸易体系崩塌前的权宜之计——当双边协议割据时代来临,小国被迫以主权让渡换取生存空间。随着7月9日关税大限逼近,各国在“拖字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