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借给同事50万,他消失不见,退休后我收到银行短信傻眼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林叔,你这么多年都不换手机号,是在等那个人突然联系你?”

银行客户经理无意中的一句话,让退休第三天的林建华愣了好久了......

01

林建华站在办公楼下的梧桐树旁,仰头看着七楼财务科的那扇窗户。玻璃反射着午后的阳光,刺得他眯起了眼。

三十八年,从一个毛头小子到花白头发的老头,他在那间十二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算过无数笔账,唯独有一笔账,至今没有算清。

保安小王走过来,递给他一包烟。“林主任,想什么呢?”

“没想什么。”林建华接过烟,点燃后深深吸了一口。烟雾在空气中缓缓散开,就像时间一样,看得见却抓不住。

小王陪他抽完这支烟,才小心翼翼地说:“听说您当年借给黄世民五十万,到现在都没还?”

林建华的手微微颤了一下。这个名字已经很久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了。他弹掉烟头,踩灭在脚下。“你怎么知道的?”

“老员工都知道啊。说您那会儿本来是给弟弟准备买房的钱,结果...”

“行了。”林建华摆摆手,转身朝家的方向走去。

这件事确实如小王所说。二〇〇四年的春天,他的弟弟建国要在南京买房,首付差五十万。林建华当时在银行有定期存款,正好到期。他原本打算提取出来借给弟弟,没想到黄世民却在那个时候找上门来。

黄世民是他的老同事,两人一起进的厂,一起熬过了九十年代的下岗潮。黄世民比他能说会道,人缘也好,只是运气不太好,老婆得了重病,家里的积蓄全搭进了医院。

“建华,我真的没办法了。”黄世民那天晚上敲响他家的门,眼睛红红的,声音有些沙哑。“医生说还需要五十万,不然...”

林建华让他进屋坐下,老伴李秀珍端来茶水。黄世民接过杯子,手都在抖。

“你有什么打算?”林建华问。

“我想向你借五十万,半年内一定还给你。我已经联系好了,下个月就去深圳,那边有个朋友开厂,说给我一个财务经理的位子,月薪八千。”黄世民说着,从包里掏出一张写好的借条。“这是借条,你看看。”

林建华接过借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今借到林建华人民币五十万元整,用于家庭急用,半年内还清。下面是黄世民的签名和手印,日期是2004年4月15日。

李秀珍在一旁听着,脸色有些难看。她悄悄拉了拉林建华的衣角,示意他到厨房去说话。

“你疯了?那是给建国买房的钱!”李秀珍压低声音,但语气很急。

“世民家里确实困难。”林建华看了看客厅里的黄世民,后者正低头喝茶。

“那建国怎么办?房子不买了?”

林建华沉默了一会儿,说:“再等等吧,建国还年轻。”

林建华就把五十万取出来给了黄世民。黄世民接过钱时,眼中含着泪。“建华,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一个星期后,黄世民办了辞职手续,说是要去深圳。临走前,他又来了一次林建华家,带了两瓶茅台。

“等我在深圳站稳脚跟,就把钱还给你。”黄世民举起杯子,“建华,这杯酒我敬你。”

那是林建华最后一次见到黄世民。

弟弟建国的房子最终还是买了,只是推迟了两年。那两年里,林建华和李秀珍过得很紧,连买菜都要计算着花钱。李秀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每次数钱的时候,总是叹气。

“你说黄世民现在怎么样了?”李秀珍有时候会突然问起这个问题。

“不知道。”林建华总是这样回答。

其实他知道得比谁都多。黄世民去深圳后的第三个月,林建华就托人打听过,说是那边根本没有什么朋友的厂子,黄世民到了深圳后就失踪了。后来有人说看见他在广州,也有人说他去了国外,但都没有确切的消息。

半年的期限到了,黄世民没有出现。林建华在办公室里坐了一整天,看着那张借条发呆。李秀珍晚上回家时发现他还保持着同样的姿势。

“别想了,钱没了就没了。”李秀珍把借条拿过来,准备撕掉。

“别撕。”林建华拦住她,“说不定哪天他会回来还钱。”

“二十年了,他要是想还,早就还了。”李秀珍把借条重新放回抽屉里,“你就是太老实。”

确实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林建华从财务员升到了财务主管,头发从黑变白,李秀珍也从一个中年妇女变成了老太太。他们搬过一次家,换过两次电话号码,但每次搬家和换号码的时候,林建华都会在老地方留下新的联系方式,生怕黄世民找不到他。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黄世民的消息。2010年的时候,老同事王师傅说在珠海见过一个很像黄世民的人,但走近一看又不是。2015年,有人在网上发帖说黄世民在马来西亚开餐厅,还贴了照片,但照片太模糊,看不清楚。2018年,甚至有人传言黄世民已经死了,死在了泰国的一场车祸中。

每一次有消息,林建华都会认真地去核实,但最终都是空欢喜一场。

02

退休后的第一个周末,老同事们在天香酒楼为林建华和另外几个退休的老员工办了一场聚会。包厢里烟雾缭绕,十几个人围坐在圆桌旁,话题从工作聊到了家庭,从现在聊到了过去。

“建华,你们财务科这些年出了不少人才啊。”坐在林建华对面的老张举起酒杯,“除了你这个主任,还有那个黄世民,听说在国外发大财了。”

桌上的谈话声突然小了下来。大家都知道黄世民和林建华之间的那点事,但平时很少有人主动提起。

“黄世民?”坐在林建华旁边的老李接过话头,“我还听说他死了呢,在国外出车祸。”

“哪有的事。”老张摆摆手,“我儿子去年在新加坡出差,还见过他。说开了一家很大的贸易公司,专门做进出口生意。”

“是吗?”林建华终于开口了,“你儿子跟他说话了吗?”

“那倒没有,只是远远看见,觉得很像。”老张喝了一口酒,“不过我儿子也不认识黄世民,说不准。”

林建华点点头,没有再说话。他知道这样的传言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每一次都让他心情复杂。一方面希望黄世民真的发了财,这样说不定还有机会还钱;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黄世民真的发了财,为什么还是不联系他。

散场的时候,老李拉住林建华。“建华,我知道你还在等黄世民还钱。但你想过没有,也许他早就想还了,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五十万变成什么样子他自己也不知道。”

“什么意思?”

“利息啊。五十万放在银行这么多年,连本带息得有多少?他可能觉得还不起了。”老李点了支烟,“要我说,你应该主动联系他,就说不要利息,只要本金就行。”

林建华想了想,摇摇头。“算了,随缘吧。”

退休的第二周,林建华去银行办理退休金代发手续。银行的客户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姓陈,很热情。

“林先生,您这个年纪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银行有很多适合您这个年龄段的理财产品。”陈经理把一叠宣传册推到林建华面前,“您看看这个,年化收益率4.5%,很稳健的。”

林建华翻了翻宣传册,上面印着各种理财产品的介绍,收益率从3%到8%不等。“我没什么钱理财。”

“您谦虚了。”陈经理笑着说,“像您这样的退休干部,手里肯定有些积蓄。我们这里有专门的贵宾理财服务,起点是五十万。”

听到“五十万”这个数字,林建华的手停了下来。他看着陈经理年轻的脸,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下午,黄世民就是这样坐在他对面,说着“五十万”。

“五十万啊。”林建华自言自语地重复了一遍。

“是的,五十万起点的产品收益率会更高一些。”陈经理以为他在考虑,继续介绍,“林先生,您看您这么多年都不换手机号,肯定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就不怕那个人突然联系您?”

这句话说得很随意,陈经理自己可能都没注意到。但林建华却愣住了。他看着陈经理,想问她为什么这样说,但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我再考虑考虑。”林建华合上宣传册,站起身来。

“好的,林先生。如果有需要,随时联系我。”陈经理递给他一张名片。

林建华接过名片,上面印着:陈美华,高级客户经理,下面是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他把名片放进钱包里,和那张泛黄的借条放在一起。

回到家后,林建华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夕阳。李秀珍在厨房里准备晚饭,偶尔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样的生活平静而规律,没有什么波澜。

手机突然响了一声,是短信的提示音。林建华拿起手机,看到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消息。

他以为是垃圾短信,正准备删除,但当他看清楚短信内容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03

短信是招商银行发来的:【招商银行】您尾号1847的账户于今日15:32收到一笔1000000.00元人民币入账,附言:林建华,欠你二十年,终归要还。

林建华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然后把手机放在腿上,双手颤抖着点烟。打火机按了三次才点着,烟头的火光在暮色中闪烁。

“这不可能。”他对自己说。

他重新拿起手机,打开短信,逐字逐句地读了一遍。时间、金额、附言,都清清楚楚。但他还是不敢相信。

“老林,吃饭了。”李秀珍在厨房里喊他。

“马上来。”林建华应了一声,但没有动。他打开手机银行的APP,输入密码。第一次输错了,第二次又输错了,第三次才输对。

页面加载出来后,余额显示:1,003,247.56元。

林建华盯着这个数字看了很久。昨天他的账户余额是3,247.56元,今天确实多了一百万。他点击明细查询,看到15:32有一笔入账记录,汇款方显示为“境外汇款”,附言栏里写着:林建华,欠你二十年,终归要还。

“老林,饭菜都凉了。”李秀珍走到阳台门口,看见林建华还坐在那里。“你在看什么?”

林建华把手机递给她。李秀珍接过手机,看了一会儿,然后也愣住了。

“这是什么意思?”李秀珍问。

“有人给我转了一百万。”林建华的声音有些沙哑。

“谁?”

“不知道。但是...”林建华指着附言栏,“你看这句话。”

李秀珍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坐在林建华旁边的椅子上。“你觉得是黄世民?”

“应该是。”林建华说,“但是他为什么转一百万?当年只借了五十万。”

“利息呗。”李秀珍说,“二十年的利息。”

林建华算了算,如果按银行存款利率计算,五十万存二十年,连本带息确实差不多是一百万。但问题是,黄世民真的还活着吗?如果活着,他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直接联系他,而是通过银行转账?

“你打算怎么办?”李秀珍问。

“我不知道。”林建华说,“先确认一下这笔钱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一早,林建华就赶到银行。陈经理看到他来了,很高兴。

“林先生,您考虑好了吗?要不要办理我们的理财产品?”

“我想先确认一下我的账户情况。”林建华说,“昨天有一笔境外汇款,我想了解一下详细信息。”

陈经理调出林建华的账户记录,很快找到了那笔汇款。“确实有一笔境外汇款,金额一百万元人民币,汇款时间是昨天下午3点32分。”

“能告诉我汇款人是谁吗?”

陈经理查看了一下系统,摇摇头。“根据银行规定,我们不能透露汇款人的详细信息。但我可以告诉您,这笔钱是从新加坡的一家银行汇过来的,手续完全合法合规。”

“新加坡?”林建华重复了一遍。

“是的。而且根据汇款单上的信息,这笔钱确实是汇给您的,没有任何问题。”陈经理说,“林先生,您真的是个低调的富豪啊。”

林建华苦笑了一下。富豪?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个词扯上关系。

从银行出来后,林建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老厂区。虽然厂子早就搬迁了,但原来的办公楼还在,现在被改成了商业楼。他在楼下站了一会儿,想起二十年前和黄世民一起工作的日子。

“林主任?”身后有人叫他。

林建华转身一看,是原来财务科的小刘,现在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小刘啊。”林建华点点头,“你怎么在这里?”

“我在对面开了个小超市。”刘强指指马路对面,“听说您退休了,恭喜恭喜。”

两人找了个路边的茶摊坐下,聊起了往事。

“对了,林主任,我前几天听人说黄世民回国了,是真的吗?”刘强问。

“黄世民回国了?”林建华一愣,“你从哪里听说的?”

“我一个朋友在机场工作,说看见了一个很像黄世民的人,但是年纪大了很多,头发都白了。”刘强说,“他当时想过去认,但那个人走得很急,眨眼就没影了。”

林建华想了想,问:“什么时候的事?”

“就前几天,好像是周二还是周三。”刘强回忆着说,“我朋友说那个人下飞机的时候还拄着拐杖,看起来身体不太好。”

周二,那正是林建华收到银行短信的前一天。

“你朋友确定是黄世民吗?”林建华问。

“不太确定,毕竟二十年没见了,变化肯定很大。”刘强摇摇头,“不过我朋友说那个人的走路姿势很像黄世民,黄世民以前左腿不是受过伤吗,走路稍微有点瘸。”

林建华确实记得黄世民的左腿受过伤,是年轻时出车祸留下的后遗症。如果刘强朋友看到的真是黄世民,那一切就说得通了。黄世民回国了,然后给他汇款,但是没有直接联系他。

为什么不直接联系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林建华整整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李秀珍已经睡熟了,发出轻微的鼾声。林建华轻手轻脚地起床,到书房里打开电脑,开始搜索关于黄世民的信息。

他在各种搜索引擎上输入“黄世民”、“新加坡”、“财务经理”等关键词,但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然后他又在一些论坛和社交网站上搜索,依然没有结果。

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在一个海外华人论坛上,他看到了一个题目为“你有没有因为一笔迟来的钱,原谅一个消失的朋友?”的帖子。

帖子是三天前发的,发帖人的用户名是“南洋老兵”。内容很短:

“二十年前因为家庭困难,向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然后出国谋生。这些年在国外打拼,经历了很多波折,也赚了一些钱。现在身体不好了,想把欠朋友的钱还给他,但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利息都不知道该算多少。最终决定把本金翻倍还给他,算是我的一点心意。朋友应该会原谅我吧?”

林建华看着这个帖子,手在颤抖。用户名“南洋老兵”,发帖时间正好是他收到汇款的前一天,内容又和他的经历如此吻合。

他点击发帖人的个人资料,但显示为私人设置,无法查看更多信息。他想给“南洋老兵”发私信,但系统提示需要注册账号。

林建华注册了一个账号,用户名就叫“老同事”。然后给“南洋老兵”发了一条私信:

“世民,是你吗?”

发完消息后,林建华一直守在电脑前等回复。但直到天亮,都没有任何回音。

04

一个星期过去了,林建华依然没有收到“南洋老兵”的回复。他每天都会上论坛看看,但那个账号再也没有登录过。

这期间,他又去了几次银行,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汇款人的信息,但都没有结果。银行方面坚持说不能透露客户隐私,即使林建华说这可能涉及到他的一个老朋友的安危,也没有用。

李秀珍看着林建华这段时间的焦虑,劝他说:“钱已经到账了,就别想那么多了。不管是不是黄世民,至少说明对方是有心要还这笔债的。”

“但我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林建华说,“如果真是世民,他为什么不联系我?”

“也许他有自己的苦衷。”李秀珍说,“二十年了,谁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又过了一个星期,林建华收到了老同事老张的电话。

“建华,我有个消息告诉你,关于黄世民的。”老张的声音有些沉重。

“什么消息?”林建华的心跳加速。

“我儿子昨天从新加坡回来,打听到了一些消息。”老张停顿了一下,“黄世民确实在新加坡,但是...他已经不在了。”

林建华手里的电话差点掉在地上。“什么意思?”

“肺癌,上个月走的。”老张说,“我儿子托朋友在那边的华人圈子里打听到的,说是黄世民这些年一直在新加坡做生意,赚了一些钱,但身体一直不好。去年查出肺癌晚期,治疗了几个月,还是没能挽回。”

林建华坐在沙发上,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建华,你还在听吗?”老张在电话里问。

“在听。”林建华的声音很小,“还有别的消息吗?”

“我儿子说,黄世民在临终前托一个朋友办了一些事情,具体是什么不太清楚。”老张说,“不过我觉得,你最近收到的那笔钱,应该就是黄世民托人转给你的。”

挂了电话后,林建华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很久。李秀珍从厨房出来,看见他的表情,就知道出了什么事。

“是不是黄世民的消息?”李秀珍问。

林建华点点头,把老张告诉他的事情重复了一遍。李秀珍听完后,也沉默了很久。

“至少他还记得这笔债。”李秀珍最后说,“二十年了,他一直记着。”

是的,他一直记着。林建华想起那个论坛帖子里的话:“把本金翻倍还给他,算是我的一点心意。”黄世民确实做到了,五十万变成了一百万,整整翻了一倍。

但他再也见不到黄世民了。

第二天,林建华去了一趟公墓。不是为了扫墓,而是想在那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想一想这二十年来的变化。

公墓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松树的声音。林建华找了个石凳坐下,拿出手机看着银行短信里的那句话:“林建华,欠你二十年,终归要还。”

终归要还。这四个字里包含了多少内容。二十年的时光,两个人的命运,一笔未了的债务,最终在这样的方式下得到了了结。

林建华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晚上,黄世民拿着借条来到他家,眼中含着泪说“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现在看来,他确实没有忘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记着这笔债。

只是,他们再也不能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了。

从公墓回到家后,林建华打开抽屉,拿出那张已经泛黄的借条。纸张已经有些脆了,字迹也不如当年那么清晰,但还是能看出黄世民当年工整的笔迹。

他把借条平铺在桌子上,然后从银行取来了最新的转账凭证,也放在桌子上。一张是二十年前的债务凭证,一张是现在的还款凭证。两张纸放在一起,像是完成了一个循环。

李秀珍走过来,看着桌子上的两张纸。“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些钱?”

林建华想了想,说:“一部分给建国,当年是准备给他买房的。剩下的,我想捐给医院,专门帮助那些因为治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

“为什么?”李秀珍问。

“黄世民当年借钱也是为了给老婆治病。”林建华说,“我想他会同意这样做的。”

李秀珍点点头。“你决定就好。”

晚上,林建华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手里拿着一杯茶。远处的城市灯火阑珊,和二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当年这里还是郊区,现在已经是繁华的市区了。

手机又响了一声,又是一条短信。林建华拿起手机一看,这次是移动公司发来的账单通知。很普通的一条短信,但他还是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放回口袋里。

他已经习惯了关注每一条短信,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虽然知道黄世民已经不在了,但这个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也许永远都改不了。

第二天早上,林建华带着那张借条去了银行。他把借条和转账凭证一起交给陈经理,说:“这笔债务算是了结了,请帮我开个证明。”

陈经理看着借条,有些惊讶。“林先生,原来您的那笔境外汇款是还债啊。”

“是的,二十年的债。”林建华说。

“二十年?”陈经理感叹道,“真是有心人。现在这样讲信用的人不多见了。”

林建华没有回答。他知道黄世民不只是讲信用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无法释怀的内疚和愧疚。二十年来,这笔债可能一直压在他心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理负担。

办完手续后,林建华把借条收好,准备带回家保存。虽然债务已经了结,但这张纸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见证了一段友谊,也见证了一个承诺的最终兑现。

走出银行大门时,林建华回头看了一眼。阳光透过玻璃门洒在大厅的地面上,形成几道明亮的光柱。在这些光柱中,他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和黄世民,年轻的面孔,真诚的笑容,还有那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现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05

三个月后,林建华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一个名为“世民助医基金”的专项基金,用于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基金的启动资金正是黄世民还给他的那一百万。

基金成立的当天,医院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林建华应邀发言,但他只说了几句话:“这笔钱来自一个已经故去的朋友,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那些和他一样因病陷入困境的人。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

说完这些话,林建华鞠了一躬,然后在众人的掌声中走下台。

仪式结束后,林建华没有参加医院安排的庆祝宴会,而是独自回到家中。李秀珍已经准备好了晚饭,还特意开了一瓶红酒。

“庆祝一下?”李秀珍问。

“庆祝什么?”林建华疑惑地看着她。

“庆祝你终于放下了这个心结。”李秀珍给他倒了一杯酒,“二十年了,你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林建华接过酒杯,轻轻摇了摇。红酒在杯中荡漾,映出他苍老的面容。

“其实我早就睡得很安稳了。”他说,“我一直相信世民会还钱的,只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

“现在后悔吗?”李秀珍问,“如果当年不借给他那笔钱,说不定他就不会出国,也不会...”

“不后悔。”林建华打断了她的话,“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借给他。”

他举起杯子,对着空气中的某个方向。“世民,安息吧。”

然后一饮而尽。

夜晚的时候,林建华照例坐在阳台上。手机放在茶几上,屏幕黑着,没有任何短信或电话。这样的安静在以前会让他有些失落,但现在他觉得很好。

远处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车流如织。生活在继续,人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奔波。有人在借钱,有人在还债,有人在等待,有人在离别。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的。

林建华起身准备回房间睡觉,手机突然亮了一下。又是一条短信,这次是电信公司的促销信息。他看了一眼,然后删除了。

走进卧室前,他回头看了一眼阳台上的茶几。月光透过玻璃门洒在桌面上,银白色的光芒很温和,就像黄世民当年的笑容一样。

林建华关上门,房间里重新归于黑暗。但他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世民助医基金”的牌子在夜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那上面有一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承诺,关于二十年的等待和最终的归还。

终归要还,终归要还。

这四个字,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也像是对某种品质的见证。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还有人记得二十年前的一句承诺,还有人愿意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来履行一个约定。

这也许就够了。

发布于:江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